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阅历海川,归来仍是少年——周文广教授

阅历海川,归来仍是少年

——周文广教授

一、个人简介:

周文广,博士、博导、教授,江西九江人,先后在南昌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求学和工作,于2015年9月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从美国引进回国,目前被聘为南昌大学“学科领军人才”,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特聘教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二、回国经历:

在南昌大学的几年时间里,周文广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70余篇,被引2500余次。申请美国及中国专利30余项,受邀参加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40余次,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兼职: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BE)高级会员、国际藻类协会(ABO)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藻类协会微藻分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生态学会产业生态学专委会常务理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库成员、江西省第十二届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西生物质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江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藻类学顶级期刊Algal Research编委, 华人藻类英文期刊Algal Biomass Bio-economy主编,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客座主编,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编委, 生物学杂志编委以及20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人等。他的团队在微藻生物技术、可再生废水处理及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始终处于世界前列。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有:“基于空间技术民用的生命保障系统”、“畜禽养殖粪污综合防治与资源化利用”、“食品级鲜食螺旋藻产品开发与推广”、“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生物水泥研发及在混泥土自修复中应用”、“可再生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生物能源及高附加值化学品”和“鄱阳湖百年尺度碳氮磷代谢与鄱阳湖水质、环境变化和产业变迁关系”等10余个项目。

 

三、回国,回校,回家:

很多人不解周教授放下国外的高薪和平台选择回国,他告诉我们:“回国有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我2015年的暑假回南大作报告时有幸与周创兵校长见面,与校长的交谈中我感知南大潜力无限,并且学校对年轻人特别是海外归来的优秀人才很重视,自己就萌生了要为母校做点什么的念头;另一方面,“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年龄较大,想多一些时间照顾陪伴他们。”

     

四、“知行合一”——带着对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在周文广教授看来中外教育之间的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曾经在美国连续带三届针对于类似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美高中科技竞赛的经历,让周文广教授在开展项目的时候,发现美国的高中生对项目的理解能力很强,对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侃侃而谈,超强的表达能力,让一个大学教授都自叹不如。这是因为国外的学生从很小就开始培养的。同时,他们从小就参加一些像建模比赛之类的大赛,动手能力非常强。

其中一件事,令周文广教授印象深刻,他认为是个很具有说服力的例子:“以前在美国做一个反应器装置,当时我们的那个科研组中中国人较多,都是优秀的研究生,干了三个月都没做出什么来,一个从美国来的学生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一个人就把40多吨的反应器给做完了,就是说他们的动手能力远超于我们的想象。”

 因为这个原因,周文广教授回国后就发起成立了南昌大学藻行社,来锻炼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英语角来提高我们的口语能力和跟国外人的接触能力。同时,藻行社的同学也开展了很多的项目,在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南大的同学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多次斩获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控和节能减排等大赛的大奖、申请并授权了多项发明专利,并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让周教授倍感欣慰。

周文广教授说:“南大的学生是有很大的潜力的,只是暂时还没有开发出来,这是我所需要努力的地方,就像周创兵校长所说的那样‘要培养南昌大学自己的优秀毕业生’这一点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五、勤劳早起,敢为人先:

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2016年周文广教授创立了“南昌大学藻行社。”“藻行”与“早行”谐音,蕴涵着“勤劳早起,敢为人先”之意。藻行社平时注重社员们的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并制定科学合理训练计划,不仅让本科生同学的科研热情得到充分发挥,还极大提升了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

藻行社成立一年多以来,周文广教授倾注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平时不仅强调培养社员们的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注重人文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学院和相关企业的帮助下,“藻行社”成立了校内第三个面向全校师生的英语角,定期开展Topic  Discussion、Free Talk等形式的英语交流活动,还经常邀请校内外籍教师甚至国外的优秀教师参与其中,并定期开展留学相关培训,为学生们的留学深造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六、“导师”之路的探索:

没有完全顺利成功的实验,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再加上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和自己的学术经验。周文广教授认为导师这个环节很重要,导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他每周都会安排各个小组开讨论会,每个月还会开一次实验总结会,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探索解决难题。


七、寄语:

从大一开始就要有自己的明确目标,严格要求自我,多定目标、计划去完成;机会是有限的,我们和985高校、清北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笨鸟先飞”,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机会;与良师益友共同学习;多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夏令营,开拓视野,实现人生价值!

文理俱惬,广见洽闻。南昌大学的师生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来概括周文广教授的经历和风采。而在他自己看来,“藻行”与“早行”才是他最好的诠释,前者是他一路前行的方向,后者是他勤力自勉的要求。

韶华正茂,前路方长,愿诸君共勉同行。